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宣城市水运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安徽日报、安徽经济报、新安晚报、市场星报、宣城日报、宣城新闻网等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
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议程有两项:一是新闻发布环节;二是请记者朋友提问,并由相关人员回答。下面依次进行:
下面,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师开颜介绍宣城市水运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师开颜: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宣城交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宣城市交通运输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宣城市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工作”。
宣城不沿靠海,但在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对宣城水运工作进行了重要批示,宣城水运以怎样的发展态势,得到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密集批示?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是干支衔接,主要航道通江达海。一是航道通达实现“东向跨越”。芜申运河宣城段完成移交,形成了我市T字型航道主骨架,至此,我们北通长江、东入太湖、直达苏浙沪,宣城至上海航线缩短运距100多公里。二是国字号实现“从无到有”。水阳江航道从省“二十线”航道之一提升为国家干线航道;芜申运河宣城段航道养护列入2024年省厅养护项目库,正在挂网招标。三是美丽航道实现“全省首个”。建成青龙湾“美丽航道”,交旅融合再添新景,省交通厅通过并印发《安徽省库区旅游航道建设技术指引》,填补我省该行业标准的空白,沿岸方塘星空营地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去年全年完成水路客运量16.3万人、旅客周转量187.88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71%、164%,交旅融合再添新活力。
二是提质进位,港口码头能级提升。一是千吨泊位再上台阶。建成苏皖合作示范区首个采用安徽宣城建港、江苏溧阳整治航道的方式合作的广利川码头项目竣工,投产后提升宣城港整体吞吐能力30%以上,我市千吨级泊位达到29个。二是水路运输勇创新高。定埠港开通宣城至芜湖等3条水运集装箱班线,箱量超过5000标箱,开创了我省县域集装箱航线和班线的先河,上半年以来水路货运量7163万吨,货运周转量376720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5.44%、15.385%,均位于全省第二位。三是港口定位即将提升。2023年,我市港口吞吐量达到1382万吨,同比增长49.7%,实现了5年翻两番,增幅位列第一。宣城港从拟由一般港口提升为安徽省重要港口,在港口定位上与滁州港、池州港并驾齐驱。
三是精准发力,便民惠企更加便捷。一是设立郎溪船检工作站点。围绕定埠港、广利川、南漪湖渔民点等重点区域,开展船舶检验现场工作,在规定办结时效内实现少跑一趟,就地领取证书,完成我市首艘长三角通检互认船舶检验工作。二是深化船员便民服务举措。开展宣城船员“专场考”“远程考”“培考发”一体化、“零接触”证书换发,让宣城船员可以高效参培、随到随考。完成船员计算机考试中心远程考场项目,从技术层面实现宣城船员内河一、二类船员理论补考“远程预约、随到随考”。三是做好企业服务争取资金。完成2023年度41家水路运输业及其辅助业年度核查及信用评价工作;完成客运客渡船补助申报、项目申报23个,申报2022年度岛际客渡船资金10.63万元。
四是创新驱动,行业服务转型升级。一是水运平台“零的突破”。招大引强,与北京亿海蓝、船讯网等头部水运企业合作,建成全省首个水运货运网络平台,相当于“滴滴打船”,截至目前认证企业131家,其中长三角企业85家,认证船舶20143艘,订单总量9160单,订单总金额2.7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428.21万元,今年一季度完成达规目标。二是实体孵化“零的突破”。招引水运物流龙头企业-苏州正沧,在东部新区落地长三角(宣城)水运产业服务中心项目,进一步优化运力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入驻企业12家,已有7家企业正式启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41.8万元。三是数实结合“零的突破”。支持广利川码头,开发枢宛物流水运平台,目前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五是先行先试,低碳发展成色更足。一是绿色水运试点捷报频传。推进引江济淮船舶油改电“1+6+100”示范工程,全国内河首艘3000吨级“油改电”货船“川川长江001”落地宣城;广利川、汇金物流2个国家级近零碳码头试点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二是船舶摸底排查全面完成。完成交通运输部内河货运船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摸底排查,我市排查船舶237艘,省内仅次于芜湖、蚌埠正式开展集中排查,目前完成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工作。三是受电设施改造全面启动。上报2024年长江经济带运输船舶397艘受电设施改造任务,项目总投资1994.17万元,其中国家补贴资金1196.50万元,目前已完成25艘船舶改造。
六是强基固本,安全保障有力有为。一是隐患排查整治到位。印发2023年市海事中心安全生产检查计划暨月度考核任务,累计检查水运企业数约240家,发现安全隐患数126个,完成问题整改120个,整改率达到96%。二是安全教育落实到点。通过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和指导督促,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重点领域安全,开展送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送典型事故案例进企业等,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氛围。三是智慧航道已见雏形。水阳江、汪联河电子航道图、视频监控点、AIS基站及船舶识别系统已全部建设完成并初步验收,同步实现联网共享,为实现“电子巡航”打下基础。
师开颜:围绕下一步,宣城水运还有很多正在开展和谋划的工作,本月我们启动全省首个水路运输碳减排核算与潜力评估项目,计划在10月底前将形成报告与大家见面。汇金、广利川码头正在着手慧能源管控平台,一批新能源船舶充电设施相继建设。宁国周塘—红杉林精品航线沿途拓展水上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主题岛屿开发项目现已完成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未来,水运高质量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行业发展中,更会以交旅融合的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宣城日报记者:听说,现在长三角船舶开始通检互认,郎溪还设立了船检便民工作点,这给我们宣城船主能带来怎样的便利?
师开颜:今年5月29日,我们船检部门在芜申运河定埠段对马鞍山籍皖金源818船舶开展了年度营运检验,这是宣城辖区首艘实现省内通检互认船舶。
过去,内河船舶在运营期间需每年在特定检验期间返回船籍港接受船舶检验,或由船籍港船舶检验机构指派验船师远到船舶所在地进行检验。对船主而言,需要报检,等验船师确定排期,再由验船师乘坐高铁、汽车等到现场,等待时间长。现在,长三角船检通检互认开展后,三省一市船舶在营运期间可就近选择区域内地方船检机构进行检验,结果在长三角区域互认,此举,打破了检验的地域限制,实现长三角区域内船舶检验“就近申请、就近检验、就近发证”。
此外,我们还增设郎溪船检工作服务站点,围绕定埠港、广利川、南漪湖渔民点等重点区域,开展船舶检验现场工作,在规定办结时效内实现少跑一趟,就地领取证书。两项举措有效优化船舶检验流程、缩短检验周期、降低船舶运营成本。
无论是宣城籍船舶还是外地在宣营运船舶,需要船舶检验咨询、报检,都可以电话我们船检部门0563-2023213,也希望通过此次发布会,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该项工作宣传力度,更好的方便船员货主。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