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近年来,宣城市交通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芜黄高速的贯通,标志着宣城市泾县、旌德县迈入“高速时代”,开启了安徽省境内“县县通高速”的新时代;G50宣广高速改扩建项目的开启,标志着宣城基础设施发展的进程取得新的突破;郎溪县十姚路、泾县小岭路等一批美丽公路建设见证着以“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理念、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的实现更上新的台阶。虽然我进入交通系统仅仅只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直接参与这些重大成就的建设,但是也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亲眼见证了这些宣城交通高速发展的烙印。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我想这些我切实感受到的宣城交通发展的点滴与宣城交通人的共同奋斗是离不开的,正是有统筹全局擘画长远的领导和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工作的同事才换来了当下宣城交通的不凡成就。作为一名交通新兵,我也充分认识到工作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积极投身宣城交通事业的发展,努力奋进,才能不断提升“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工作能力。
在进入市交通质监站工作以前,我在企业从事财务经营分析相关工作。在进入质监站工作后,我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政府会计制度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差异。过去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偏向细化分工,每个人只能接触到碎片化的部分职能工作。而政府财务工作辐射内容多、涵盖范围广,实行的是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平行记账制度,每年需要做好预算编制,完成财务报告、资产年报、决算报告、绩效评价等多类型财务工作,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既要着眼全局,又要注意细节,同时善于总结、提高质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因此,面对新环境新制度,我在财会工作中也要创新思维、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工作实干,更好地为宣城交通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是贯通系统全域的抓力。以预算管理为例。预算体现着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预算编制时,要有全局意识,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从严从紧编实编细年度预算。2022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基于此,财政部着眼全国“一盘棋”,全面部署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积极构建“预算制度+信息技术”的管理机制,以信息化手段驱动实现预算制度现代化,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因此,在现行的预算一体化系统中,预算不仅仅只是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更要与政府采购、资产信息、财务报告等多维度的财务信息相挂钩,体现的是财务更加注重全局性、多角度、深层次、连续性的特点。
基于这样的要求,作为政府财务工作的新兵,除了深入学习预算管理一体化相关政策业务,明晰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各项局部内容以外,还要提高自身对于全域财务信息的把控能力,通过学习全流程的业务规范,熟练掌握每个业务环节的规范、管理要素和工作要求,更准确更系统地实现预算一体化功能,做到预算编制、使用、评价一以贯之、合理有效。
二是要提升锚定细节的眼力。以财会内控监督为例。内部控制是有效防范风险、规范资金运行的重要手段。财政部从2012年起陆续出台了行政事业内控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自2018年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控建设以来,通过内控制度规范的建设,全面加强单位的内部管理,对单位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财务风险防范控制,不仅仅是让制度落在纸面上,更要落实在内控流程的每一步。从财务工作的角度来说,这就要求我在每一个财务流程的细节处提升眼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关注到每一个秋毫之末的风险细节,用“显微镜”看清漏洞问题,用“放大镜”吃透政策文件,用“望远镜”前瞻长远风险隐患,才能将财会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积淀总结思考的脑力。以绩效评价为例。实施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是检验预算编制是否科学、预算执行是否顺畅、资金使用是否节约、绩效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编制预算、使用资金,更要通过总结思考,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对于当前财务工作而言,借由预算管理一体化上线改革实施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规范财政管理程序,加强过程控制,切实把控评价质量,同时,重点加强评价结果应用,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财政“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的原则,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才能有效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作为一名交通质监的青年新兵,要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在每一项平凡的工作任务中日积跬步,为宣城交通在“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征途上贡献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