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小路到康庄大道,从柴油公交到新能源公交,从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从传统储运到现代物流……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交通的变迁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伴随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与之相关的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交通运输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谋求“可持续”已成为交通领域至关重要的发展标签。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工作全过程,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建成全省首个零碳港口和零碳船舶、开通全省首条县级集装箱航线、开通全省首创“两省三地”跨区旅游公交专线、创成全国第三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和“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首次新增新能源巡游出租车、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改造岸电设施30套、推动207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等等,都体现出宣城交通“向绿而行”。
《宣城市交通运输绿色发展规划》《宣城市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编制,为我市交通运输领域“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但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坚定不移,而且要具体执行,才能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可以行稳致远。下面,我结合平时实际工作,提出三点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一、交通用能加速脱碳
一是用“四新”推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材料、能源消耗投入量大,对生态环境扰动范围广,是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在公路施工、养护过程中全面推广“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技术势在必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引进使用生石灰粉智能撒布法、沥青就地热再生、渗固磨耗层施工、多功能钻机、水磨钻等,不仅可以做到原材料投入减少,工期大幅缩短,降低成本,也可以做到节能降耗,实现节约能源资源、降低碳排放目标。二是用“新策”推岸电使用常态。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的优点,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船舶靠港装卸货物时,柴油发电机的运行,造成硫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大量排放。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岸上设备“以电带油”、源头减排。宣城港目前共完成345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建设岸电设施39套,实现了“一泊位一岸电”的目标,但实际岸电使用率不佳。结合周边地市先进做法,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港提高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实施方案》、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港口岸电奖补办法》,宣城港可结合实际,探索研究制定有关提升港口岸电使用率的制度措施、岸电使用奖补措施等相关政策,促使船舶自主进行受电设施改造,提升我市港口船舶岸电使用,进一步减少船舶污染排放。
二、运输工具绿色低碳
一是公共交通“电替代”。公共交通领域车辆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全部机动车中占比较大,推动实现新能源化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交车保有量1445辆,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1134辆,占比78.5%;全市巡游出租车保有量1914辆,新能源巡游出租车保有量22辆,占比1.5%。为进一步推动公共交通新能源化替代,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基于公众出行需求和市场车型,与车企对口接洽,采用分批付款等方式缓解购置压力,同时引导纯电、换电、增程式等车型多样化配置。此外,在专用充电设施布局方面,可结合车辆停放场所和新能源车辆数,按合理的车桩比建设专用充电设施,解决“充电难”等问题。二是航线运输“近零碳”。为降低航线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2022年芜湖市打造了全国首条“零碳示范航线”,在运输过程中实现零排放、无污染,相比传统油船可节省能耗费用35%,提高运营效率15%。2022年,我市创成了“零碳”港口,采取“能源供应低碳化+能源消耗电气化”及碳汇交易的模式,实现了港口能源消耗和生产环节的零碳,以此为抓手,可以谋划投入使用新能源客运船舶或货运船舶,打造一条零碳运输航线,进一步放大水运运能大、污染少的优点。
三、优化运输结构减碳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费端的重点领域,也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运输结构调整对于交通运输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网五种运输方式,从污染角度来看,铁路、水运、管网的碳排放较小,调整运输结构就是要尽可能多地降低污染排放较多的交通运输比重,比如降低公路运输比重,增加铁路、水运运输比重,尤其是运输煤炭、水泥、砂石等大宗商品应更多采用较环保的铁路、水路运输。2022年,我市公路、水路、铁路运输占比分别为88%、7%、5%,水路和铁路运输量占比不高,铁路、水路低成本、低耗能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为促进我市运输结构调整,可通过探索建设进港、入园的铁路专用线、联合多部门研究出台集装箱运输补贴政策、加强与大港口的合作,培育形成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运时、定船舶的“五定”航线等方式,实现“公转水”“公转铁”,提升铁路、水路的运输量。“公转水”“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不仅是在能耗排放上做“减法”,更是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
长风浩荡催征帆,关山万里任驰骋。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要久久为功。创新交通,“碳”寻新路,向着更绿色、更低碳、更环保的明天,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