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四力工作

担当交通枢纽,保障安全服务
——我为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做什么

作者:李建 发布时间:2022-09-20 10:53 信息来源:市交通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自己能为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做什么的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身处中心区域,担当交通枢纽

我为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做什么”,当看到这个大讨论主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次来看。

(一)什么是长三角中心区域。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而所谓中心区域就是指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27座城市,在这里面江苏和浙江都有9座城市入选,安徽有8座城市入选,宣城便是其中之一。

(二)什么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定义,综合交通枢纽为整合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港和运输管道为一体的海陆空协同枢纽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又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三大类。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宣城就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这个区域便是长三角地区。

二、对照左邻右舍,找准自身定位

明确了“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义之后,我认为接下来就应该找准宣城在其中的位置,因为只有找准自身的位置,才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

(一)从全国范围来看。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名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安徽没有城市上榜,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安徽仅有合肥和芜湖两座城市上榜。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宣城作为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并不突出。

(二)从区域范围来看。根据长三角中心区域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宣城市是安徽省8座入选长三角中心区域的城市之一。宣城位于沪宁杭大三角的腰线上,嵌在江浙两省的交界处,东临浙江省湖州市、杭州市,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接壤,是安徽最接近长三角腹地的地级市,也可以说是沿海地区和内地沟通的一个完美过渡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宣城无疑是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宣城交通事业发展对提高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优化运输结构、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加快交通运输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区域中的定位。宣城在长三角区域中的交通地位不言而喻,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宣城与江浙发达地区却还有着很大差距。2021年,宣城的GDP是1833.9亿元,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2亿元。而同为长三角中心区域城市并与我们相邻的江苏省无锡市2021年GDP是14003.2亿元、常州市是8807.6亿元,即便是浙江省排名靠后的湖州市,去年的GDP也有3645亿元,是宣城的两倍,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27亿元,是宣城的三倍,更不用说南京和杭州这两个省会城市。既然硬实力拼不过那就拼软实力,经济拼不过就拼服务。在经济体量相差如此巨大的前提下,宣城要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交通地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也就是郑栅洁书记所提出的“一改、两为、五做到”。

三、不断进步提高,做好为企服务

“对标沪苏浙、对照先进市”,在与江浙城市经济水平有差距的客观前提下,对标的就应该是工作态度,对照的就应该是服务理念。结合宣城长三角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立足身处的岗位来看,我觉得自己要围绕“三个不断”做好工作。

(一)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安全生产工作覆盖交通系统全行业,点多、线长、面广。作为局安全监督科的成员,我要主动担当作为,着力研究解决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并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加强部署推动和监督协调,将局机关相关科室和局属各单位的安全监管力量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相互补台补位,形成工作合力。

(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要自我提升,对照高标准查找不足,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二是要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困难,然后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三是要融入到企业当中,用真情实感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才能获得企业的信赖,知道企业真正的难处;四是要针对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实际在存在的问题隐患,进行督促整改,并帮助企业完善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安全监管最重要的是压实责任,特别是企业主体责任。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不能一味依靠监督检查或是行政处罚,我认为创新管理模式,让企业主动担当作为才是关键。可以探索通过信用评价、分级管理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对安全管理做得好的企业给予支持,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化被动为主动,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当下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对企业来说,经济的衰退意味着安全投入的降低。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从事安全监管的干部,更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维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以此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