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纪检监察

宣城农村公路发展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作者:郑传江 发布时间:2019-11-18 15:44 信息来源:驻市交通运输局纪检监察组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农村公路是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备、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况水平和路域环境根本性好转,农村公路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治理体系全面完善。为适应新时代宣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更好更快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通过深入一线、召开座谈会形式,对全市1区1市4县农村公路分类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宣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历程。宣城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主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里程油路建设211公里,完成投资1.61亿元,完成 “村村通”水泥路 4470公里(其中约1500公里为通村组公路),完成投资约13.4亿元,实现了全市95个乡镇730个建制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或沥青路。同时,我市全面推进了农村公路桥梁改造工程,全市累计完成“渡改桥”及危桥改造160座6155千米,完成县道桥梁除险工程84座,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公路安全通畅水平。第二个阶段为危桥加固改造(“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通村公路网化工程(畅通工程),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4亿元。完成49个县乡道升级改造项目,累计完成里程410公里,40%县道得到了提升,78%的乡镇通了二级路,80%的乡镇半小时内能到县城;完成危桥加固改造260座,完成县乡道升级改造677.4公里,建设通自然村水泥路1054.7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里程2257公里。第三个阶段为畅通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公路先后开展了畅通工程建设。完成建设投资约30亿元。实现了全市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路况良好的三级及以上公路;每个乡镇具备1条与相连乡镇最短捷的路况良好的四级及以上公路(原则上路面宽度不低于5米);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工程1676公里,使路面宽度达到4.5米;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工程1643公里;对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对全市109个贫困村内30户以上的较大自然村硬化一条从村口到既有农村公路的最短捷连通道路,共233公里,一般路基宽不低于4.5米、路面宽不低于3.5米,特殊路段可下调0.5米);第四个阶段为扩面延伸工程(目前正在实施)2019年计划实施575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

    (二)农村公路的建设的基本情况目前,全市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民组(或20户以上)基本通公路的目标。2018年底,我市公路总里程为15180公里,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23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2625公里,在路网结构中占比83%,农村公路在我市在公路网中占住重要一席。农村公路12625公里中,县道有670公里、乡道有1904公里、村道有10014公里,乡村道合计11918公里,占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的94%。全市农村公路密度较大,路网发达。实现了全市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或油路,县、乡、村道直接通到所有乡镇、行政村和绝大部分村民组。但与苏浙沪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村公路标准较低。

    (三)农村公路运营的基本情况。全市共建成农村三级客运站(换乘站)8个,四、五级农村客运站(场)39个,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招呼站671对;全市有城乡公交线路121条,城乡公交车514辆;农村客运班线216条,农村客运班车607辆;全市城乡客运车辆公交化运营比率为67.4%,全市99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全部开通客运班线,全市乡镇通客车率达 100% ,全市730个建制村中已通客运车辆的建制村为694个(含城乡公交或农村班线),通客车的建制村比率为95.3%。

    全市7个县市区中,广德市、泾县、郎溪县、旌德县先后完成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初步建立了城市、城乡、镇村三级公交客运网络。宁国市完成了辖区内4个乡镇80辆农村客运班车的公交化改造,尚有172辆农村客运班车未实现公交化改造。绩溪县已编制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对24辆农村客运班车实施了公交化改造,尚有80辆农村客运班车未实现公交化改造。宣州区有农村客运班车357辆(含宣城至宁国水泥厂班线)未实施公交化改造,宣州区、宁国市、绩溪县任务还较重。

    (四)农村公路管养的基本情况。2008年,市、县两级政府于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管养机构、管养运行机制、管养资金来源渠道,自2009年起各县市区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市级财政也每年安排15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养以奖代补,从2018年起提高至500万元,极大的推进了管理养护工作运行。为了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改革,市级从2010年起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管养示范乡镇和示范路创建活动,累计共62个乡镇和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创建成为市级管养示范乡镇和示范路。2012-2014年根据交通部统一部署,又在全市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公路管养年活动,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管养机制的落实和完善。经过几年来的不断争取和努力,我市农村公路管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育出如新田镇、琴溪镇等管养机制运行较好的单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交通运输部和省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省级交通运输部门提高县道、乡道、村道养护工程资金到14000、7000、2000元,市、县级政府不少于10000、5000、1000元补助县道、乡道、村道日常养护资金。我市自2018年起按照最新日常养护资料标准全面落实到位。

    我市管理养护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目前,各县市区县道管养工作都能正常组织开展,路况总体保持稳中有升,乡村公路管养工作乡镇成立“农路办”,抽调少量人员兼职,对乡村公路实行分段发包、村委会承包、专门队伍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常年养护或季节性养护。我市泾县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被省评为“四好农村路”先进单位。全市落实各级管养责任,建立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但是仍受制于政府重视、政策支撑、资金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乡村公路管养体制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管理养护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差距较大。

     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路网已经基本形成,部分县市区农村公共交通已经建立,为农村的脱贫攻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基本满足绝大部分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管理养护责任也已明确,但对照国家标准和相邻省市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来看,我们的差距较大。我市的农村公路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重建轻运营、管养”,建设规划与实际需求有差距,少部分道路需要同拓宽、桥梁需要加固改造、通行水平有待提升,公路安全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的农村公路环境需要美化,有些建制村还没有通客车,贫穷、偏僻建制村人民群众出行困难。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养护模式

    (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不平衡。全省公路建设差距较大,南、北方差别、市与市差别、县市区之间差别,而省厅规划是统一下达,与实际的需求相差较大,执行难度增加。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起步较早,但建设发展的需求底数不清,与省厅对接协调不够,造成了计划不符合我市建设需求。

    1.农村公路规划设计不规范。各县市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底数不清,建设需求不清,上报建设规划粗枝大叶,没有一个符合实际的中长远规划,想到那搞到那,也没有与乡村振兴规划对接。大部分农村公路在规划设计简单,有些是就在地形图上简单规划,长度、宽度、安全、生防以及客运、物流、文化旅游,以及更长远乡村振兴都没有考虑进去,只是简单修了一条路,一些简单的安全标识、标线也没有,因此,出现了自由变更,与当前运营管理维护,与当前的“三农”的发展不一致,出现了很多诟病。

    1. 上级补助资金占比不断缩减村村通工程,省级补助10万元/公里,市级补助2.5万元/公里,占公路建设费用60%左右。现在,同类项目要求的宽度、厚度高于“村村通”,砂石材料上涨幅度大,省级补助20万元/公里,仅占建设费用的30%左右,市级没有补助。由于我市各市区县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压力大,且农村公路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各县市区均不愿多修建,且多数项目没有同步建设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
    2. 基层和群众修路积极性降低宣城市农村公路经过近10多年的大发展,已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出行问题,现开展扩面延伸工程,修通的多数是20户甚至几户的自然村道路,与十年前开展村村通建设时群众迫切需要改善通行条件有了很大区别。开展村村通道路建设时,群众能深刻体会到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青苗补偿、路基拓宽、整修路肩等费用基本是零投入,路基土方基本由群众自行完成,群众愿意投工投劳尽快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当前的农村公路建设直接惠及的群众少,镇、村两级和群众修路迫切感不强、积极性下降,甚至部分地方群众因修路用地问题产生纠纷,阻碍公路建设(如群众拒绝征用用地,尤其山区山核桃等经济作物用地)。
    3. 农村公路建设条件的变化导致资金投入增大当前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基本上是通达边远区域、人员稀少区域、建设条件困难区域,都是一引起“硬骨头”,难以解决的路段,砂石等建筑材料价格近两年几乎涨了一倍,农村公路的建设投资急剧增大,尤其是在邻涯邻水路段路基拓宽、挡墙防护工程量增大。与此同时,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落后于道路主体建设,资金更是紧缺。虽然部分路况提升后,司乘人员的舒适度及行车速度得到提高,但安全隐患却增加了。

    (二)农村公路建设内生动力不足。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群众对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有了新的需求,行得畅、行得美已替代行得通,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内生动力。

  1. 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标准,建设农村公路环线,增强农村公路畅通能力是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就是通过断面拓宽、弯道改善、延伸道路、打通循环线等方式提升公路的畅通能力。同时,随着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乡村游、休闲游、以及全域旅游迅猛发展,农村公路通往景区道路的拓宽提升需求更为迫切。

    1. 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需要加强。农村公路因其体量大、等级低,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且年久失修,水毁问题越来越严重,抗灾毁能力越来越弱,宣城市近年来多次因农村公路水毁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并不鲜见。最近8月的“利奇马”台风就造成我市宁国、绩溪多条农村公路的受损和阻断。因此,提高农村公路的防洪抗灾能力,采取有效的抗灾防治措施,成为公路建设的一个迫切命题。
    2. 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的整治亟待提升。打造四好农村路(美丽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打造行车舒适、安全可靠、环境优美的农村公路,使得乡野、农村、山水为主的周边环境与农村公路有机结合。农村公路不仅是要提供较高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还要作为还原当地乡村生态美、自然美的媒介,能够充分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因此路域环境的整治是农村公路建设提升的重要环节。

    (三)农村公路运营能力不足。我市属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较多,农村人口较少,且处在皖南丘陵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不高,道路状况差,人口密度小,越是偏远、越是贫穷运营越是不足,农村客运“开得通、留不住、效益差”的问题日益凸显,与周边江浙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客运经营能力不足。部分县市农村客运还存在运营不规范,客运市场秩序混乱 ,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为推动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宣州区、宁国、绩溪等地以组建的农村客运线路公司46户,实质上为原个体经营户自发组建的松散型公司,没有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公司化经营,实力和运营能力不足。二是农村客运安全问题突出。目前农村客运线路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运输经营者的收入偏低 ,从事农村运输的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车辆老旧、安全性能差等问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农村道路客运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道路客运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门的主导下,全市已建四、五级农村客运站(场)39个,与实现每个乡镇均有客运站的目标差距甚远,欠账较多。尤其是宣州区农村客运矛盾较大,若不及时进行改革,不仅影响农村群众出行,而且还会引发安全问题。四是贫穷、落后、偏僻建制村通公交(客车)困难。我市大部分建制村地处皖南山地、丘陵,一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多数较为偏僻、人口较少,虽然公路修好了,客运企业不愿意经营这样的村,少数建制村客车也不通,货运、物流也不畅通,实际上没有起到精准脱贫攻坚的任用,没有发挥好修路治富的作用。

    主要原因一是没有上升到政府层面部分县市区之所以推进相对滞后,工作仅停留在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县市区政府尚未统一组织、统一调度,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和浓厚的氛围,推进阻力较大。二是农村客运缺乏整体规划。部分县市区没有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行整体规划,一线一策,成熟一条、推进一条,看似减少了眼前的矛盾,但从长远看将导致需求与运力投放不匹配,农村客运公交化后车辆数量减少,总体呈现农村客运运力供给不足的局面。乡镇客运站、交管站多为交通部门所建,没有纳入乡镇整体规划,位置较偏,与乡镇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不配套。三是农村客运财政保障不足目前,部、省虽然出台了对城乡公交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城乡客运的公共服务属性,要求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部、省对农村客运的直接补助政策尚不明确,不像农村公路建设,按建设里程实行定补。地方政府因财力受限,对农村客运的运营补贴政策尚不完善,补贴难以到位。

       (四)农村公路管养水平不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问题是当前农村公路最突出的问题,存在着机构人员、资金和重建轻养诸多问题。

    1、县乡两级政府管养责任意识不强。大部分县、乡镇“重建轻养”思想严重,对管养工作有“等、靠、要 ”思想,甚至有少数乡镇认为“只要是公路就是交通部门的事,上面不给钱就不做事”。虽然近年来不断提出要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但是对于农村公路管养中存在的诸如机构人员、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县乡两级政府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考虑如何真正解决。

    2、乡镇管养机构和人员不稳定。目前,乡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公路办公室,但由于是临时机构,“挂牌”县级编办都不认可,没有正式编制,工作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且岗位不固定,经常调换,人员的缺位和不稳定严重影响乡村公路管养工作的落实,是制约建立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的瓶颈。目前“路长办”招募了乡村道专管员,但多数为虚岗位,人员仍是农路办人员兼职。据我们对80个乡镇调查情况反映,乡镇农路办有46个设有独立办公室、34个设在其他办公室内,专兼职管理人员180人,其中大绝大多数为兼职,只有极少数乡镇安排有专门人员,农路办主任和多数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调换极其频繁,很多都是一年换一次,有的甚至一年换几次。

    3、乡村公路管养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主要包括日常养护资金、养护工程资金和管理机构经费,目前乡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严重短缺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乡村公路管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方面,公路小修维护过程中水泥板块破碎、油路坑槽、安全标志、设施修复及增设等资金;另一方面,我市地处皖南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灾害影响大,且乡村公路里程长、等级低,抗灾能力弱,易出现公路塌方、路基冲空、挡墙护坡损坏、桥涵受损等水毁灾害,抢险修复资金较大;第三方面,还有少量乡村公路破损严重,需要投入较大资金来实施大中修工程恢复路况。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满足目前乡村公路养护工程建设需要。宁国市今年的灾害,就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

    4、管养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一是多数乡镇把养护任务交给村委会,由于村级资金困难,养护资金不足,养护资金没有完全用在养护上去,养护效果很差。二是养护不规范。多数乡村公路实行季节性养护,有些公路基本处于失养状态,少数农村公路处于无人管养状态。大部分日常养护普遍是以路面保洁和路肩除草为主、内容单一,其他缺口培护、边沟清理疏通、桥梁涵洞检查清理、安全设施管护等日常性工作不有落实,统计在册的桥梁,日常检查基本都被忽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三是市、县、乡检查督促不到位。市级巡查每半年不少于1次,县级巡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乡级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其中,市级达60%以上、县级达70%以上、乡级要对所有乡道和村道管养情况进行巡查。目前,县、乡两级不能将养护效果很好的与奖惩相挂钩,没有起到预想的监督效果,好差补助资金还是都兑现了,奖励资金没有起到奖优罚劣的任用。

  1. 宣城市农村公路发展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 制定符合宣城特色的建设发展规划。农村公路建设主要问题还是没有一个符合宣城农村需要中长期规划,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持。

  1. 符合宣城特色。市交通局要会同各县市区交通局要搞一次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大调查”,弄清楚各地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内生动力,摸清底数,农村公路的规划要因地致宜,符合当地需求,要与生防、建制村通公交(客车)及物流等一并考虑,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作纳入乡村振兴规划。避免因各种因素在实施时出现路段的调整,上下不一致,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不一致的情况,上级检查考核理想,影响建设补助资金的到位的现象。

    规划必须由下而上,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短期规划符合长期规划、小规划符合大规划、农村公路规划符合乡村振兴规划,农村公路建设符合宣城发展的建设规划,经会议研究,报省交通厅,并建议省厅以此规划作为下达我市计划的依据。各相关科室、部门与省厅及公路中心加强沟通,优化项目报建考核程序,以此规划作为考核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依据,省厅根据规划和实际建设发展情况明确补助政策和相关要求。

  1. 符合乡村振兴。农村公路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农村互联互通的基础性工程,不能搞单打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与乡村振兴同向用力。尤其是乡、村道建设,乡镇作为建设主体,目前仅靠上级交通部门少量补助及乡镇财力远不能满足建设资金需求。县、乡两级要加大财政投入、要整合资源,把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与其他部门项目如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水利、应急、国土等项目整合,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运营收益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统筹建设资金的使用。着力做到建设项目不降标准,做到安防附属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3.建立中长远规划。规划不能碎片化、不能有短期行为,不能想到那搞到那,要有长远观念,要尽快制定当前2022”和长期“2035”规划,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22年,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备、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况水平和路域环境根本性好转,农村公路治理能力全面提高,治理体系全面完善。

    (二)建立服务人民的运营工作模式。要实现精准脱贫,在“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掉队”,不仅仅是要把农村路修起来,更要把农村客货运办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农村富起来。因此我们建议:

    1. 坚持政府主导。深入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把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上升为政府行为,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班车发展,将城乡客运一体化、均等化、民生化发展作为运营好“四好农村路”的重要内容。对贫穷、偏僻、人品较少建制村,要科学安排调试,用小型客车(小面包),根据当地运营需求主,政府适当补贴,采取一天一班或两到三天一班的办法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2. 规划引领。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前,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交通运输、镇乡政府、公安、应急管理等单位和部门,对农村道路通客车条件进行联合审核,并结合原线路上客运班线、群众出行习惯、出行需求等对公交化改造的农村客运线路和停靠站点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后镇村之间“客运线路不断档、群众出行有保障”。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将农村运输场站纳入乡镇统一规划,变交通部门主导为县乡政府主导,与当地小城镇建设、全域旅游、种植业、养殖业、扶贫等工作紧密结合,规划建设“位置适宜、功能实用”的农村运输场站。
    3.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动力,大力发展农村运输,市、县、乡(镇)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市政府财政对创建成功的国家和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给予奖励补助,油补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要向贫穷、偏僻、落后的农村倾斜,支持脱贫攻坚,支持这些地方的运营(输),推进公共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公共交通企业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大客运站、候车亭及招呼站的建设,改善农村客运站场条件,坚持路、站、运同步发展,为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实现打好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每个乡镇建设1个综合运输服务站,以建制村建为依托组建综合运输服务点,县、乡财政共同投资建设,市级考核以奖代补,确保到2020底,全市各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目标。加快建设“资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完善”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4. 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模式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扶持力度,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对具体扶持政策实行分类、分地区指导。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模式,可采取一县一策、一乡一模式,鼓励运游一体,开展预约、定制等服务。比如广德的县合办公交的做法、旌德的“PPP”模式、泾县的小型公交车,采取早晚班、隔日班等方式,错峰在各建制村之间延伸、绕行,较好的解决了建制村通客车的问题,都是比较好的办法。为方便农民出行,在交警和运管部门进行备案情况下,可尝试以下客运服务,一是以乡镇为单元,在所辖区域内开展私家车网约、合乘服务;二是利用校车在运营学生的空挡时间,可开展农村预约、包车服务。三是创新灵活方便的客运方式积极推动乡镇客运站智能化建设,推进与城市各种运输方式实现信息互通、组织衔接、时刻对接。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交通运行组织,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四是鼓励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补贴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农村客运市场化。

    (三)制定切合实际的管养工作机制。将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受益程度、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作为衡量标准,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组织模式。到2022年,基本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形成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5%,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不低于75%。

    1.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县两级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成品油税费改革资金转移支付全部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国务院《意见》要求);二是强化养护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农村公路养护实行承包制,逐步退出由村委会养护的模式,鼓励创新农村公路发展投融资机制,鼓励将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与农村公路捆绑招标,支持养护企业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收购兼并小而散的养护队伍,培育新型的养护企业;三是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引导专业养护企业加大投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做大做强养护企业,逐步推进规范化、规模化养护;四是积极争取省补资金,确保国务院规定的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管理养护经费落实(国务院《意见》要求)。

    2.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加强安全和信用管理,强化法规政策和队伍建设。市、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符合当特点的规章制度,筹集养护补助资金,市加强养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培训指导。市县交通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作用,积极协调养护补助资金,并加强指导监督。

    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各县市区积极作为,创新示范,摸索管理养护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职责,并指导监督相关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履职尽责。继续推广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发挥路长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任用。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及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加大履职能力建设和管理养护投入力度。

    乡级人民政府要合理配备“农路办”人员,确定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协调好村道管理养护工作。要加强宣传引导,将爱路护路要求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鼓励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推广将日常养护与应急抢通捆绑实施;鼓励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以工代赈,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公益岗位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1. 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监管。市县乡三级要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监管,严禁恶意低价中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村的规范化,增强捆绑招投标的透明度,倡导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资金由县统一集中统一支付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将村道养护资金使用和养护质量等情况纳入监督范围,公共资金使用情况要按有关规定对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财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作为监督的内容,加强对项目、资金、养护的监管。定期检查通报、半年、年度考核评比奖励制度,部分资金可以作为以奖代补形式发放。

    1. 加强技术力量目前各县市区农村公路人员和技术力量不足,尤其负责乡、村道的各乡镇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对道路管养、应急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各乡镇在组建“农路办”选用城建、水利等专业相近人才,县市区交通部门要请有资质的专家及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每年不少于一次的技术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交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少,不能对所有建管养工程项目进行逐一指导的问题。

    市、县两级交通局要大力地宣传“四好农村路”好的做法,转发相关的做法,通报失职落后地方,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县市区交通局根据情况分类开展建设、营运、管理、养护试点、示范,及早地解决当前的矛盾,总结工作经验,摸索一套适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